查看原文
其他

总书记两次参观的这个纪念馆打造“升级版”!

戴六华 许琴​ 紫金山观察 2021-05-01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


作为国家公祭仪式固定举办地,今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迎来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近日,施工人员正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进行环境布置。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


2014年、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参观纪念馆,对做好有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几年来,纪念馆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管理的标准化、教育的大众化、传播的国际化为抓手,加强场馆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在世界上积极传递中国和平之声,纪念馆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标准化

全面提升场馆运行服务管理水平


在纪念馆的《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序厅背面,有100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2017年布展时,他们尚健在。这几年,有老人去世后,相应的照片灯箱随之熄灭。原本亮着的100盏灯,如今只剩下73盏。


参观者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


今年初,纪念馆为去世的幸存者老人朱惟平、胡信佳、金茂芝举行熄灯仪式,送老人最后一程。


熄灯仪式上,纪念馆工作人员向幸存者照片献花,随后原本色彩鲜明的照片变成灰黑色。在场全体人员向遗像三鞠躬,表达无限哀思。


去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料厅幸存者墙前,纪念馆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熄灯仪式。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


这样的熄灯仪式,纪念馆已形成规范的流程标准,写进了纪念馆标准化管理体系。


2014年,纪念馆成为国家公祭的举办场所;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纪念馆的功能和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全面提升纪念馆的风险防控和运行管理水平,推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观众的体验感,更好发挥纪念馆教育功能,我们提出建设场馆标准化管理体系。


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告诉紫君(紫金山观察微信号:njzjsgc),从思想动员到写作标准文本、实现业务对接,他们用3年时间初步建立了标准化管理体系。


这部体系涵盖一套基础与通用标准体系,以及4个子体系,包括运行保障标准体系、文物馆藏标准体系、学术研究标准体系、公共宣教标准体系,共计5大板块,127项标准。目前正在向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申报江苏省标准化试点。


民众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铭记历史,祈福和平。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


纪念馆的很多工作都是年复一日周而复始的,如何把这些具体的事情做得规范化,纪念馆对涉及观众服务管理、人员管理、物资管理、设施管理及空间管理的事项,建立工作流程,确保每件事有规范,每个规范有流程,每个流程有标准,初步形成全馆各类事项管理的闭环。


安全生产是根本,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纪念馆对涉及安全的设施设备、水电气、施工等环节加以规范,规范中明确,只要在纪念馆“动火”作业,身后必须站一名消防员。


今年3月21日,纪念馆在疫情发生后恢复开放。当天,共有1800多人通过预约参观。


今年3月,观众在纪念馆入口处出示参观预约码、苏康码。纪念馆供图



2004年纪念馆在全国率先实施免费参观以来,参观人数增长迅猛;2014年国家公祭仪式举办后,连续5年每年都在800万人,远超纪念馆设计接待流量。


如何给观众更好的参观体验,同时维护纪念馆肃穆的氛围?早在2019年初,我们就开始调研预约参观工作。



张建军说,去年底,纪念馆完成了预约系统的研发和准备,今年3月起按照防疫要求启动实名免费预约参观,目前控制在每天8000人以内。


今年,工作人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口处查验观众预约信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纪念馆已形成网上预约、现场引导、逐级分流、疫情防控一整套规范,完全改变了2004年以来长期超负荷运转问题,也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感。




大众化

让每个人都能读懂这段厚重的历史


每天早晨8点半,江东门的钟声总是准时响起。


2018年8月15日开始,纪念馆推出“江东门的钟声”仪式教育,邀请每天首批入场的12名参观者,分两组撞响和平大钟13声,寓意牢记“12·13”、珍爱和平。


和平大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让观众参与撞钟仪式,是希望他们在这种庄严的仪式中有一种体验感、沉浸感,真正体会‘警钟长鸣,勿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张建军说,如何让大众读懂这段历史,并能够接纳、愿意传播和平的理念,纪念馆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听《勿忘历史 砥砺前行》主题讲座……11月18日,南京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毕业班的28名高中生来到纪念馆接受“行前一课”教育。


该校高三的杨曦冉说:“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不仅需要我们南京人铭记,更需要让世界各国的人们了解。出国留学后,我愿意成为一名和平使者,传播历史的真相和珍爱和平的理念。”


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行前一课”教育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推出。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


为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纪念馆面向青少年举行了包括“行前一课”在内的“七个一”教育活动。今后南京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国际课程班毕业生出国留学前,都要先来纪念馆上“行前一课”,接受爱国主义与和平学教育。



让文物说话、让史料说话,纪念馆的基本展陈是进行大众化教育的主产品。


2016年底,纪念馆启动展陈改造。“观众的需求就是我们改造的方向,我们找专业机构进行了5000个样本的观众调查,并召开系列座谈会。”张建军介绍,改造强化了关键史料和文物的展示,像南京保卫战的展陈中,展示的子弹、手榴弹柄、铁丝网都是从南京紫金山抗战碉堡前出土的。


观众在纪念馆图片史料展前参观,了解历史。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



大众化的传播离不开专业化的史学研究。


这几年,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在史实上深耕细作,不断厘清历史细节,讲好历史故事,从历史视角反思战争,从全球视野阐述和平。目前纪念馆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近5年先后出版各类图书50余种。


如何让世界上更多人更便捷地了解获取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纪念馆2016年开始筹建全球首个南京大屠杀研究专业数据库,打造全面、权威、开放、公益的数据平台。


目前数据库中已经录入5万余件套藏品目录,开展南京大屠杀报刊、日记、文章资源数字化集成。明年适当时候,网络版将对外开放。




国际化

向世界传播历史真相讲好和平故事


83年前,南京大屠杀期间,20多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建立安全区,救助了25万多中国难民。当时,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叫约翰·拉贝。


今年4月初,约翰·拉贝的孙子——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教授托马斯·拉贝向中国求助抗疫药品。纪念馆和江苏柯菲平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立即行动。很快,一批药品、防护服、口罩等物资筹措到位,发往德国。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南京从未忘记过当年救助难民的恩人。这些年,纪念馆一直与当年国际友人的后代保持着联系。去年夏天,纪念馆组织“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国际友人的后代们来到南京,追寻家族先人的足迹,触摸感悟南京这座城市历史的伤痛,也见证其今日的和平繁华……


2019年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营。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纪念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站位,用世界的眼光开展工作,向世界讲好中国和平故事。


这几年,纪念馆先后组织了50多场跨国界、多题材展览,并在法国、白俄罗斯、捷克、美国等地举办南京大屠杀历史专题展。


每年12月13日前后,纪念馆还和侨联一起联络全球400多个华侨组织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海外公祭仪式,在增进华侨华人爱国情的同时,增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历史认知,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纪念馆常年活跃着一群国际志愿者,他们承担了资料笔译、外文讲解等服务,并参与外事活动和国际传播。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讲解服务的志愿者。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


纪念馆会定期选拔优秀志愿者到国外志愿服务组织学习交流。河海大学英语讲解志愿者范梓幸去年七月曾赴波兰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交流学习。离开波兰前,她做了一个长达三小时的南京大屠杀主题讲座,让不了解这段历史的波兰人产生强烈共鸣,她也入选当年博物馆十大感谢人物。


这几年,纪念馆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去年,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所有纪念馆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国际影响力排名第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坚持国家站位、世界眼光,持续不断向世人传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声音,下一个五年即将开启,纪念馆正朝着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升级版”的目标迈进。


(紫金山观察:南京日报社打造的南京第一时政公号)



往期精彩回顾



市委书记带头,这个高规格“学习小组”学了什么?

南京八成以上高新技术和高成长性企业,他们办!

南京这个“组织”力量大

7年来最好,南京怎么做到的?

南京:“智”在下一个五年

“十四五”怎么干?南京市委书记问计专家学者

南京:跑得漂亮!

装上这个引擎,南京实体经济铿锵前行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 戴六华 许琴

编辑:紫金山观察编辑 王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